标签:

中医师承制度

2025 年还该学医吗?3 个关键问题,帮你算清利弊

2025 年还该学医吗?3 个关键问题,帮你算清利弊
  一边是江西刚公布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福利:免学费、包编制,基层服务满 6 年有补贴,在国家扶贫县工作还能把薪级工资最高提 2 级;另一边是互联网行业“35 岁危机”的话题还在发酵。当“铁饭碗”遇上“青春饭”,2025 年到底该不该学医?不用纠结,咱们从 3 个核心问题入手,把利弊掰扯明白。  一、劝人学医,有3 个 “硬核理由”  比起很多行业“看天吃饭”,学医的优势藏在“稳”和“长期价值”里,尤其是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在“托底”。  1.政策兜底:经济压力小,就业有保障  现在国家正用真

中医师承指导老师15年年限咋算?跨省、助理医师阶段有答案了

中医师承指导老师15年年限咋算?跨省、助理医师阶段有答案了
  想通过中医师承学中医,选对指导老师是关键。可很多人卡在一个难题上:指导老师要求的 “从事中医或民族医临床工作 15 年以上”,到底咋界定?是从助理医师证注册开始算,还是得等执业医师证注册?要是老师之前在江苏工作,后来去了安徽,这 15 年的证明又该找谁开?今天就把这些问题说透,还附上官方答复,帮大家少走弯路。  一、先搞懂:中医师承指导老师的 2 个核心条件  根据规定,想当中医师承指导老师,得满足其中一个条件:  1.有中医或民族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且从事临床工作满 15 年;  2.有中

18 岁嫌早,60 岁怕晚?跟师学中医,年龄从不是拦路虎

18 岁嫌早,60 岁怕晚?跟师学中医,年龄从不是拦路虎
  “18 岁刚成年,学中医是不是太年轻?”“60 岁快退休了,这时候学中医还来得及吗?”在中医学习的门槛前,年龄常常成为很多人犹豫的理由。但事实上,无论是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还是历经岁月沉淀的长者,只要怀揣对中医的热爱,都能踏入跟师学中医的大门。今天,我们就打破年龄误区,聊聊不同年龄段学中医的优势与路径。  先破误区:跟师学中医,没有 “年龄天花板”  很多人对学中医的年龄存在误解,觉得“太年轻没阅历”“太年长学不动”,但从政策到学习本质,年龄都不是阻碍。  从政策层面看,目前全国各省关于中医

非医学专业想圆中医梦?52 号令为你点亮前行之路

非医学专业想圆中医梦?52 号令为你点亮前行之路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医领域像一道被 “专业学历” 锁死的大门 ——非医学专业出身,哪怕对中医满腔热爱,也只能对着《黄帝内经》《伤寒论》望而却步,连报考执业医师的资格都没有。但原卫生部出台的52 号令(《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却像一束曙光,为这群怀揣中医梦想的人打破了门槛,铺就了一条从 “爱好者” 到 “从业者” 的可行之路。  一、打破学历 “天花板”:非医专业也能拿到 “入场券”  过去,想考中医执业医师,通常得有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这道门槛直接把非医学专业

薪火相传:中医师承发展的政策护航之路

薪火相传:中医师承发展的政策护航之路
  中医,作为流淌千年的中华智慧瑰宝,从古代医者的口传心授,到现代体系化的人才培养,师承模式始终是其绵延不绝的核心脉络。而政策的每一次迭代与完善,都如同为这条传承之路点亮明灯,既回应着不同时代的医疗需求,也为中医人才的成长搭建起坚实框架。让我们沿着时间轴线,细数那些影响中医师承发展的关键政策节点,见证这份古老智慧如何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  一、新中国初期:奠定师承根基,缓解人才短缺  1956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着 “中医人才荒” 的困境 —— 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大量民间中医

原卫生部 52 号令:为传统医学传承筑牢 “制度基石”

原卫生部 52 号令:为传统医学传承筑牢 “制度基石”
  在中华传统医学数千年的传承脉络中,制度保障始终是推动其薪火相传的关键力量。2007 年 2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原卫生部 52 号令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便是这样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它从无到有搭建了传统医学人才的 “执业准入桥梁”,让无数无学历但有真才实学的民间医者、师承弟子,得以合法地走上行医之路,为传统医学的现代传承注入了持久活力。  一、出台背景:破解传统医学传承的 “人才困境”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普及,传统医学传承曾一度陷入 “断层危机

一文读懂中医入行三路径:师承、老专长、新专长怎么选?

一文读懂中医入行三路径:师承、老专长、新专长怎么选?
  对于没有医学基础却想踏入中医行业的人来说,中医师承、中医确有专长(老专长)、中医专长(新专长)是三条绕不开的主流路径。这三者名字听起来相似,实际在报考要求、学习模式和执业方向上却大相径庭。今天就用通俗的语言拆解它们的区别,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入行方式。  一、中医师承:系统学习的 “正统派”  中医师承是国家为传承中医技艺设立的规范化培养模式,核心是“跟师学艺”,特别适合愿意花时间打基础的人。  报考条件没有专业限制,但有两个硬指标:年满 18周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以及找到符合资质的指导老

山东青岛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备案明白纸

山东青岛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备案明白纸
  一、申请传统医学师承备案的,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师承人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者具有同等学历,并连续跟师学习满3年。  (二)师承人员的指导老师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中医类别中医或者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  2.从事中医或者民族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或者具有中医或者民族医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技术专长;  4.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信誉良好;  5.在医疗机构中坚持临床实践,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师承人员要与指导老

中医师承政策未来会有哪些变化

中医师承政策未来会有哪些变化
在中医这一博大精深的医学领域,师承教育作为传承千年智慧的重要方式,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的体现,更是中医文化血脉的延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医师承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展望未来,中医师承政策或将迎来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促进中医事业的繁荣发展。下面悬壶中医教育为您进行详细讲解。首先,中医师承政策的未来变化可能体现在教育模式的创新上。传统的中医师承模式往往依赖于师徒之间的面对面传授,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确保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但在现代社会中却

为何有些地区只开放5年中医师承政策?

为何有些地区只开放5年中医师承政策?
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广阔舞台上,中医师承制度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兴起,中医师承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有些地区只开放5年中医师承政策,而非传统的3年。这一政策差异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考量与深意。下面悬壶中医教育为您进行详细讲解。一方面,5年中医师承政策是对中医教育质量的严格把控。中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精髓在于临床经验的积累与传承。相较于3年学制,5年的学习时间更为充裕,能够

中医师承制度的优势是什么?

中医师承制度的优势是什么?
中医师承制度,作为中医药学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优势。这一制度不仅承载了中医药学的千年智慧,更为无数中医爱好者提供了系统学习、实践和提升的宝贵机会。下面悬壶中医教育为您进行详细讲解。中医师承制度的核心在于“师承”,即学生跟随名师学习中医的精髓。这种学习方式首先确保了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中医师承的过程中,学生们将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疗方法、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专业知识。这种全面性的学习,为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为日后

80%学习者在中医学习过程中都会有的困惑,你遇到过吗?

80%学习者在中医学习过程中都会有的困惑,你遇到过吗?
在中医这片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许多学习者都曾有过迷茫与困惑。这些困惑不仅源于中医知识的博大精深,更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学习方法以及实践应用紧密相关。接下来,悬壶中医教育与大家一起探讨那些让80%中医学习者都感到困惑的问题,看看你是否也曾身在其中。中医知识的难以理解与领悟,是许多初学者面临的第一大难题。与西医不同,中医知识建立在感官认知之上,如五脏对应五行学说,奇经八脉的循行等,这些都是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这种抽象性使得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变得尤为困难。初学者往往感到中医概念模糊,难以把握其精髓

非医学专业背景者如何成为合法中医?选择师承最可靠!

非医学专业背景者如何成为合法中医?选择师承最可靠!
中医作为一门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想要从事中医事业的人士,需要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对于经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中医从业者,他们可以通过逐步考取医师资格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而对于民间传承中医的个人,国家特别提供了师承这一独特的学习途径,以便他们能够学习和传承中医的精髓,为社会健康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师承制度为更多有志于学习中医的人们打开了新的机会和途径。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规定,获得国家中医师资格的途径有多种。
<< < 1 2 3 >>
悬壶中医教育中医师承班
悬壶中医教育中医专长培训班
悬壶教育微信
微信订阅号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二维码
企业服务号
悬壶中医教育官方微网二维码
官方微网
工作时间
周一到周六
9:00-18:00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X

课程咨询
u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