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中医师承发展的政策护航之路
中医,作为流淌千年的中华智慧瑰宝,从古代医者的口传心授,到现代体系化的人才培养,师承模式始终是其绵延不绝的核心脉络。而政策的每一次迭代与完善,都如同为这条传承之路点亮明灯,既回应着不同时代的医疗需求,也为中医人才的成长搭建起坚实框架。让我们沿着时间轴线,细数那些影响中医师承发展的关键政策节点,见证这份古老智慧如何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
一、新中国初期:奠定师承根基,缓解人才短缺
1956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着 “中医人才荒” 的困境 —— 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大量民间中医技艺难以系统传承。为破解这一难题,卫生部颁布《关于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国家政策名义为中医师承 “正名”。文件不仅明确了带教方式、师资标准、学习时长,还提及经费支持等实际问题,让 “中医带徒” 从民间自发行为,转变为政府鼓励的人才培养路径。短短数年间,各地中医前辈积极收徒,一批批年轻从业者通过跟师学习掌握临床技能,有效缓解了社会对中医服务的迫切需求,也为现代中医师承教育埋下第一颗种子。
二、规范与衔接:让师承人才 “有证可依”
随着社会对医疗规范化的要求提升,“师承出身的中医如何获得合法执业资格” 成为关键问题。1999 年,卫生部发布《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首次搭建起“非医学专业学历人员→师承学习→考核考试→医师资格”的通道。这意味着,民间通过跟师习得医术的人,不再只能 “默默无闻行医”,而是可以通过正规考核进入医疗体系,极大激发了民间传承中医的积极性。
2006 年,《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 52 号令)取代暂行办法,进一步细化考核内容与组织管理 ——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临床辨证施治,从考核流程到考官资质,都制定了更明确的标准。次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出台《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实施方案(试行)》与《考核大纲(试行)》,并在吉林、浙江、四川三省试点,让考核有了 “操作手册”。至此,中医师承与国家医师资格制度实现有效衔接,传承之路愈发清晰。
三、法治化与战略化:师承教育进入 “黄金期”
2016 年,中医师承迎来两大标志性事件:一是 2 月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将“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 纳入国家战略,提出要建立 “常态化、制度化” 的师承体系,让师承不再是 “补充方式”,而是与院校教育并行的重要培养路径;二是 1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2017 年 7 月生效),从法律层面明确“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推进中医药教育的继承与创新”,并特别强调 “支持中医医师带徒授业”。这意味着,中医师承的地位获得法律保障,发展有了 “硬支撑”。
2017 年,卫计委 15 号令《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生效,与 52 号令并行,进一步拓宽考核渠道 ——不仅关注 “系统师承学习”,也为 “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 提供执业路径。比如,擅长治疗某类疾病的民间医者,可通过 “确有专长考核” 获得医师资格,让更多 “民间良方” 得以合法传承。
四、新时代创新:从 “规范管理” 到 “精准培育”
进入 “十四五” 时期,中医师承政策更注重 “质量提升” 与 “基层倾斜”。2023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将师承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明确指导老师需具备的资质(如丰富临床经验、较高专业职称)、继承人的选拔标准,甚至细化 “师带徒” 的具体程序与考核机制。同时,文件还加入“激励措施”,比如将带教经历纳入医师职称评审参考,鼓励更多优秀中医主动承担传承责任,保障了师承教育的 “源头活水”。
2024 年,地方政策也迎来突破。河北省印发《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实施细则》,释放多重利好:一是放宽师资条件,允许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类别执业医师参与带教,扩大了师资储备;二是增加带教名额,每位老师的带教人数从 2 名增至 4 名,让更多中医爱好者有机会跟师学习;三是规范合同管理,保障师徒双方权益,进一步优化了当地师承环境。
2025 年,基层定向培养成为新亮点。安徽省灵璧县发布《中医师承人员定向培养报名公告》,针对本地户籍、年龄不超 28 周岁的高考考生,推出 “定向培养 + 财政补助” 模式:被录取者进入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同时由县域内资深中医(15 年以上临床经验或副主任医师以上)带教,毕业后需到村卫生室执业;个人先垫付学费,履约后可获县财政 5 万元补助(到岗补 60%,服务满 6 年补 40%)。这种“院校教育 + 师承实践 + 基层服务”的模式,既解决了基层中医人才短缺问题,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中医、留基层”的成长路径。
同年,石家庄市成功入选 “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城市”,获不超 2 亿元资金支持,其中一部分将用于强化中医 “传帮带”——通过搭建更高水平的师承平台、培训带教老师、补贴师承项目,让中医传承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师承教育从 “人才培养” 向 “产业赋能” 延伸。
从 1956 年的“解燃眉之急”,到如今的“法治化、战略化、精准化”,中医师承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护航。未来,随着更多地方探索特色师承模式、更多资源向基层与创新领域倾斜,这份承载千年智慧的传承之路,必将培养出更多优秀中医人才,让中医在守护民众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悬壶中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