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伤寒论》 《伤寒论》理论的现代临床实践指南——老中医的实战问答 作为一名扎根临床三十余年的中医,常被年轻医师问起:"仲景的方子距今近两千年,还能治现代病吗?" 我的回答始终是:"《伤寒论》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能切开现代疾病的手术刀。" 今天就结合实例,聊聊经方如何对接现代临床。问:现代疾病病名复杂,怎么找到与经方对应的 "密码"?答:关键在 "去病名化"。比如高血压,西医诊断明确,但在仲景眼里,可能是 "太阳中风"(头痛汗出),也可能是 "肝阳上 分类:中医备考资料 2025-07-16 13:30:26 《伤寒论》学习解惑:老中医带你走出经典迷雾 作为一名从医五十余载的老中医,每逢带教年轻学子,总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伤寒论》到底该怎么学?" 这部被誉为 "中医临床之圭臬" 的经典,确实让不少初学者望而生畏。今天就以问答形式,结合我半生的研习心得,聊聊如何真正走进这部医道宝典。一、入门篇:《伤寒论》为何难学?初学者该从何下手? 问:学生常说《伤寒论》像 "天书",您觉得难点在哪?答:这问题问到了根子上。《伤寒论》难学,首先难在文字古奥。仲景先生用汉代白话写作,"太阳病 分类:中医备考资料 2025-07-16 11:50:28 中医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简单学(二) 太阴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二、病理机制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寒湿犯胃故呕吐。胃气呆滞故食不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三、治则方药1.太阴病正治法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如表证 分类:中医备考资料 2025-05-07 09:23:38 中医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简单学(一) 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 分类:中医备考资料 2025-05-06 14:58:39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