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理论的现代临床实践指南——老中医的实战问答

发布时间:
来源:悬壶中医教育

作为一名扎根临床三十余年的中医,常被年轻医师问起:"仲景的方子距今近两千年,还能治现代病吗?" 我的回答始终是:"《伤寒论》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能切开现代疾病的手术刀。" 今天就结合实例,聊聊经方如何对接现代临床。

《伤寒论》理论的现代临床实践指南——老中医的实战问答.jpg

问:现代疾病病名复杂,怎么找到与经方对应的 "密码"?

答:关键在 "去病名化"。比如高血压,西医诊断明确,但在仲景眼里,可能是 "太阳中风"(头痛汗出),也可能是 "肝阳上亢" 的少阳证(头晕目眩)。去年接诊一位 IT 工程师,血压 160/100mmHg,伴头重如裹、胸闷,舌胖苔腻 —— 这正是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三剂后血压降至正常。

我的经验是做 "症状翻译":把 CT 报告里的 "肺结节",对应到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将 "肠易激综合征" 的腹痛腹泻,看作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病名变了,但人体的反应规律没变。


问: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感染,经方能应对吗?

答:这正是经方的强项。前年流感季,一患者高烧不退,用头孢类抗生素七天无效,诊见恶寒无汗、咳嗽痰稀,脉浮紧 —— 典型的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三剂麻黄汤后体温正常,比用激素还稳妥。

更有意思的是术后感染,曾遇一胃癌术后患者,切口反复流脓,西医清创无效。见其畏寒、舌淡,用桂枝汤加黄芪,十天收口。这是抓住了 "营卫亏虚" 的本质,比单纯杀菌更治本。


问:现代人生活习惯大变,经方需要 "与时俱进" 吗?

答:必须调整,但不是改方,而是调整 "药证对应" 的重心。比如现代人多久坐少动,痰湿体质多见,用柴胡剂时常加厚朴、茯苓;熬夜者阴虚火旺,白虎汤中常加石斛、麦冬。

记得有位外卖骑手,反复口腔溃疡三年,西医诊断为白塞病。见其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结,正是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但考虑他常年骑电动车受寒,加了 3g 生姜 —— 既保留苦寒清胃的主旨,又防伤阳,这就是 "古今接轨" 的智慧。


问:经方剂量如何适配现代人体质?

答:我的 "三看原则" 很实用:看体型(壮汉用原量的 80%,瘦弱者用 50%)、看病程(急性病用原量的 60%-80%,慢性病用 30%-50%)、看药物(麻黄、附子等峻药从常量的 1/3 起步)。

曾治一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血糖 13mmol/L,伴口渴多饮、大便干结,用白虎加人参汤。生石膏没用古法的一斤,而是从 30g 开始,三天后加至 60g,既避免了 "药不胜病",又防止了 "过犹不及"。三个月后血糖降至 7.2mmol/L,这就是剂量调整的艺术。


问:面对复杂的现代疾病,经方需要和时方结合吗?

答:单打独斗不如联合作战。比如治疗肺癌晚期,患者既有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的射干麻黄汤证,又有正气亏虚的表现,就用射干麻黄汤合补中益气汤,攻邪不伤正。

去年有位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后呕吐不止、白细胞低下,用小半夏汤(止呕)合当归补血汤(升白),三天后呕吐缓解,一周后白细胞回升。这不是对经方的背叛,而是仲景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的延续。


问:如何判断经方用得是否恰当?

答:有三个 "信号" 可参考:一是服药后精神转佳,哪怕症状没完全消失;二是脉证趋向平和,比如弦紧脉变柔和;三是二便通畅,这是邪气有出路的表现。

曾治一焦虑症患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后,虽仍有失眠,但说 "心里不发慌了",这就是起效的标志。切忌追求 "一剂而愈",经方治病如剥洋葱,需层层深入。

最后想对年轻医师说:学《伤寒论》不能当 "经方原教旨主义者",也不能做 "现代医学的俘虏"。上个月用真武汤治好了一位慢性心衰患者,他的心脏彩超报告和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的描述,在我眼里同样重要。这两者就像中医的左右眼,少了哪只都看不全病情。

记住:能治好现代病的经方,才是活的经方;能用经方治现代病的医生,才是会变通的医生。


引用来源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3.《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4.《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5.《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6.《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7.《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8.《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9.《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10.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对经方病机的阐释为剂量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11.柯琴《伤寒来苏集》:以方类证的思想指导现代疾病的经方适配

12.现代临床研究参考:《经方临床应用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年版)中关于经方治疗现代疑难病的案例分析

分享到:

作者:悬壶中医教育

THE END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悬壶中医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悬壶中医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悬壶中医教育中医师承班
悬壶中医教育中医专长培训班
悬壶教育微信
微信订阅号
企业服务号
官方微网
工作时间
周一到周六
9:00-18:00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X

课程咨询
u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