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七方之大方浅识

发布时间:
来源:悬壶中医教育

人参三七豆蔻黄氏何首乌枇杷.jpg

中医方剂,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是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它如同中医治疗体系中的 “兵阵”,通过药物的巧妙配伍,实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愈疾病的目的。在众多方剂理论中,明代医学巨匠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提及的 “七方” 颇具影响力,而 “大方” 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方,在应对复杂重症时发挥着独特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大方,从字面意义上看,直观地体现出其 “大” 的特点。但这并非简单指方剂的药味繁多或药量巨大,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从含义来讲,大方是针对病情复杂、病位广泛、邪气亢盛的病症而设的方剂。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药味较多,往往由多种药物配伍而成,以应对疾病的多个病理环节。这些药物各司其职,有的主攻病邪,有的辅助调理,有的缓解其他药物的副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二,药量相对较重,对于一些急危重症,只有足够的药量才能发挥强大的治疗作用,迅速遏制病势。其三,适用范围具有特殊性,主要用于治疗邪气强盛、病情深重、涉及多个脏腑的病症,如严重的热病、顽疾痼疾、复杂的疑难杂症等。

在适用病症方面,大方常用于那些常规小方难以奏效的复杂情况。比如,对于一些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由于病情迁延日久,病机复杂,既有邪气的盘踞,又有正气的耗伤,此时就需要大方来全面调理。像重症感冒引发的高热、咳喘、全身酸痛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病邪充斥体内,表里同病,就适合用大方进行治疗。

《本草纲目》及后世医家的实践中,有不少经典的大方方剂。比如 “防风通圣散”,便是大方中的典型代表。该方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等众多药物组成,药味多达十余种。它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邪、内有蕴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表里俱实之证。方中既有解表散邪的药物,又有清热泻火、通利二便的药物,全面兼顾了表里上下的病邪,充分体现了大方药味多、兼顾广的特点。再如 “清瘟败毒饮”,由石膏、知母、犀角、黄连、黄芩等药物组成,药量较重,专门用于治疗温疫热毒、气血两燔之证,对于高热烦躁、口渴引饮、神昏谵语等严重症状有显著疗效。

不过,大方在临床应用中有着严格的注意事项,这是每位医者必须重视的。首先,要准确辨证,只有确诊为病情复杂、邪气亢盛的病症时,才能使用大方,切不可随意滥用。如果辨证失误,将大方用于轻症或虚证,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损伤患者正气,加重病情。其次,要把握好药量和配伍比例。大方虽然药味多、药量相对较大,但每种药物的用量都有其依据,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进行调整,确保药物之间配伍合理,既能发挥协同作用,又能避免不良反应。再者,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由于大方作用较强,在用药后要留意患者的症状变化、脉象、舌苔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另外,大方不可长期使用,待病情得到控制、症状缓解后,应及时改用小方或调理方剂,以巩固疗效,保护正气。

综上所述,大方作为《本草纲目》七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它针对复杂重症,凭借其药味多、药量适情、兼顾全面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攻克顽疾,为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它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整体性,是中医应对复杂病情的有力武器。深入理解和掌握大方的理论与应用,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方剂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医方剂在守护人类健康中的巨大作用,呼应了中医方剂作为中医治疗体系中 “兵阵” 的重要地位。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分享到:

作者:悬壶中医教育

THE END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悬壶中医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悬壶中医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悬壶中医教育中医师承班
悬壶中医教育中医专长培训班
悬壶教育微信
微信订阅号
企业服务号
官方微网
工作时间
周一到周六
9:00-18:00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X

课程咨询
u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