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基础!《中药学》到底说的哪些东西?该怎么学?
中医师承跟师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共九门课程。
这是中医入门的一些基础课程,每门课程都蕴含大量的理论以及实践操作内容。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一个好中医,必定对中药了如指掌。
古人有云:用药如用兵。要不然就像带兵出战,不了解自己的士兵的特点,肯定无法打胜战。
《中药学》的课程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学习中药药理,有助于理解中药寒热温凉四性的作用机制及辛甘酸苦咸五味的物质基础,有助于发现总结新的中药功效及使用针对性更强的中药,合理、有效的对患者进行调理。

那应该怎么学习呢?
中药种类繁多,功效相近等容易混淆。如神农本草经,它是中药的始祖,里面就收录了365种中草药。
清代本草学家汪昂曾风趣地告诉读者:“最能使人如寐如睡者,莫过于读本草。”
在《中药学》的学习中,大多数人都认为“中药难记”。这是因为中药为数众多,每一味药物自成一体,性能功效互异,配伍应用变化难测。就是性能功用相似的同一类药物,其主治范围,作用强度,用量用法,毒性和禁忌,往往也各有其个性特征。
除了中药自身的学科知识外,中药学还要涉及中医药基础、诊断学,甚至初学者尚未学习的方剂学和临床各科的一些内容。
因此,中药学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很容易混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记忆,十分困难。但是,中药学也并非杂乱无章、其中存在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和趣味性,只要学习方法正确,并为之付出艰苦的劳动,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下面提出几点学习中药学的方法,以供参考:
学习好中药学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因为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的理论相知识,与中医理论紧密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中医理论有寒、热、虚、实等辩证纲领,中药学才有四气、补泻等相应的药性理论。
中医学有脏腑经络学说,中药学才有与这一特殊疾病定位方法相适应的归经内容。中医学有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生理和病理体系,中药学则归纳出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名目繁多的中药功效,也是完全与中医理论的病因、病机对应的。
后者的病因有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食积、虫积,病机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风气内动等,前者遂以祛风、散寒、解暑、除湿、润燥、泻火、化痰、活血、消食、杀虫、滋阴、助阳、养血、益气、行气等一一呼应。
根据现行的中医、中药各专业教学计划,在学习中药学之前,已经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或中医诊断学的系统学习。应当把这些课程中掌握的有关中医理论,融会贯通于中药学的学习之中。

具体的方法总结如下三点:
1、功效归纳记忆
将同章或同类药物的功效归纳起来,使零碎分散或杂乱的内容趋于集中,掌握此类药物的共性,形成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可提高记忆效果。
如凉血止血药均有凉血止血的功效,都可用于血热的出血证,具体到每味药,大蓟、小蓟又能散瘀解毒消痈,地榆又能解毒敛疮,槐花又能清泻肝火,白茅根又能清热利尿,侧伯叶又能祛痰止咳。
经过上述归纳后,掌握了凉血止血药的共性,抓住了各药的特点,就显得容易记忆。
根据这些功效也就不难推导出大蓟、小蓟又可治热毒疮痈,地榆可治烫伤、湿疹及疮疡痈肿,槐花治肝火目赤头痛,白茅根可用于水肿、热淋,侧柏叶可用于肺热咳嗽等等。中药学本科教材里面的目录就是很好的归类,最好把目录记下来。

2、歌诀强化记忆
采用歌诀记忆,是学习中药学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歌诀朗朗上口,简洁明快,采用歌诀方法记忆,就像是背古诗,顺口押韵,非常容易记住。
如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歌诀:“发散风寒用生姜,桂枝紫苏和麻黄,辛夷胡荽与香薷,自芷葱白加荆防,羌活本苍耳子,柽柳细辛效果良。”
如茵陈蒿与青蒿比较之歌诀:“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劳。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还可指导学生用谐音自编歌诀增强记忆,如性能歌的“麻黄发汗散风寒,利水宣肺能平喘”、“清热泻火用石膏,除烦止渴功效好”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
这样不拘泥于形式又生动有趣的歌诀,极大地加深了学生们的记忆。

3、联想记忆
根据药物名称可以联想药物功效。如防风、天麻(定风草)、续断、骨碎补 益母草、夜交藤、淫羊藿等,顾名思义,不难推测它们分别具散风、息风、续筋接骨、调经、安神、壮阳功效。
根据入药部位特有的性能联想药物功效。以种仁入药的中药,富含油脂能润滑大肠,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如柏子仁、瓜蒌仁等。
作者:悬壶中医教育




热门标签
中医师承
中医专长
执业医考
悬壶师资
适宜技术
悬壶网校
行业资讯
公司新闻
确有专长
直播公开课
学历提升


在线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