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小故事:叶天士拜师谦学
有人说,中医师承是有弊端的。拜一位师傅,听一家之言,学一家之长,对学生来说,虽然能更快得道解惑,入得中医之门,但也容易局限自己对中医的认知。毕竟,中医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汇聚了很多思想观点不同之人的智慧与经验,若只知九牛一毛,则实难精进,更难推动中医的创新发展。
不可否认,传统中医师承学习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对于悬壶教育来说,这已经不是问题,因为我们对中医师承学习的方式进行了创新,能让学员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其实,古人也知道中医师承的这一问题所在,他们亦有自己的应对之策。比如,今天悬壶教育要向大家介绍的清代名医叶桂,大家应该更熟悉他的另一个称呼——叶天士。
叶桂,字天士,别号南阳先生。叶天士出生在中医世家,12岁开始,就随父习医。叶天士的父亲叶朝采,医术精湛,也算当地名医,可惜天妒英才,叶天士刚跟他学习两年,他就撒手人寰了。但叶天士对于中医的热爱,就算不是与生俱来,那也是从小耳濡目染,根深蒂固的。所以,叶父去世后,叶天士就跟随了一位姓朱的父亲门生,继续学医。
叶天士是有中医天赋的,他虚心求教,勤奋好学,那些在别人看来晦涩难懂的中医典籍,在师傅的指导下,他一点就通,很快他的医术就超过了师傅。也因为如此,叶天士年纪轻轻就在当地获得了一定的中医名声,这让叶天士有些自负起来。当时,有一位叫薛雪的同乡,也颇有医术,与叶天士一样同为温病大家,但两人在医学观点上不尽相同,时不时就会因为观点分歧而争执。叶天士认为自己医术更胜一筹,所以给自己的书斋门头挂了一块匾,上书“踏雪斋”,薛雪也是年轻人,年轻则气盛,他当然也不甘示弱,于是给自己的书斋也挂上一块牌匾,题“扫叶山房”。
有天,叶天士的母亲忽然病倒在床,“高热大汗,面赤口渴,脉象洪大”,叶天士诊断后,开了药方,可服用几日后,母亲病情丝毫不见好转,反而感觉每况愈下。情急之下,叶天士只好张贴告示,寻求医术高明的医师,为他母亲治病。要知道,叶父去世后,一直就是母亲陪伴着、拉扯着他成长。薛雪自然看到了告示,他与叶天士不对付,本想一走了之,但出于医者仁心,他还是来到了叶家,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开出一剂名为“白虎汤”的药方。看着药方,叶天士有些惊讶,赶忙说这怎么行,我也知道白虎汤对母亲的病好,但母亲年事已高,受不了这药强劲的药力,所以才没有给她喝这个药。薛雪笑到,老夫人这个病就该喝这个药,药下对了,又怎么会伤人呢?连这样简单的道理都不懂,亏你还称自己是“江南名医”。说完,便转身走了。
叶母喝了“白虎汤”,果然病情渐渐好转,叶天士摘下自家“踏雪斋”的牌匾,来到薛雪家向其道谢,不仅亲自将牌匾给砸了,还欲拜薛雪为师。这让两人从此摒弃前嫌,成了互相交流、探讨中医学术的至交。两人交往期间,薛雪说起附近一所寺庙中有一位老和尚,医术了得,于是,叶天士不日就赶往寺庙,隐姓埋名,拜老和尚为师。师承三年,一日,老和尚叫来叶天士,对他说,你已尽得我医术,水平应比那“江南名医”叶天士更高了,就下山悬壶济世去罢。叶天士赶忙跪下叩拜,这才道出自己就是那叶天士,这让老和尚吃惊之余,更多了几分欣慰。因为叶天士本就医术了得,还能虚心向自己求学,学习过程也毫不怠慢,这实在是难得,他具备成为中医大家的条件。
从12岁到18岁,叶天士凭借“博采众长”的中医学习精神,先后拜了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在内的17位中医为师,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以及各位师傅的言传身教,叶天士终成一代中医大家。
通过叶天士的师承小故事,我们可以感悟到,中医师承学习只是为我们学习中医提供的一个平台,学得什么样的成果,其实并不完全由这个平台本身决定,主要还是需要我们学习者自己的付出。我们付出的时间、精力越多,收获的才会越多;我们自己思考、实践越多,才越不会被中医师承学习所束缚、局限。这也印证了那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悬壶教育在为学员精心准备了中医师承导师和课程之余,也愿意和学员分享更多中医学习的方法、故事,以帮助学员更全面的成长。一如悬壶教育校训: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勤求古训,博采众长。
作者:悬壶中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