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悬壶中医教育

    微信号:19386963380

19386963380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乳痈的辨证论治”

来源:本站 时间:2021-05-31 浏览次数: 分享到:

    banner1.jpg

(一)概述


    乳痈是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常发生于产后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在哺乳期发生的,名外吹乳痈;在妊娠期发生的,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名不乳儿乳痈。临床上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二)病因病机


    1.乳汁淤积


    乳汁淤积是最常见的原因。初产妇乳头破碎,或乳头畸形、凹陷,影响充分哺乳,或哺乳方法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或断乳不当,均可导致乳汁淤积,乳络阻塞结块,郁久化热酿脓而成痈肿。


    2.肝郁胃热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或产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阳明胃热壅滞,均可使乳络闭阻不畅,郁而化热,形成乳痈。


    3.感受外邪


    产妇体虚汗出受风,或露胸哺乳外感风邪,或乳儿含乳而睡,口中热毒之气侵入乳孔,均可使乳络郁滞不通,化热成痈。


    (三)临床表现


    多见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


    1.初起


    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淤积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脉滑数。


    2.成脓


    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雀啄样疼痛,皮色焮红,皮肤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至乳房红肿热痛第10天左右,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穿刺抽吸有脓液,有时脓液可从乳窍中流出,全身症状加剧,壮热不退,口渴思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3.溃后


    脓肿成熟,可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若脓出通畅,则肿消痛减,寒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若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亦有溃后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形成乳漏者。


    在成脓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或过用寒凉中药,常可见肿块消散缓慢,或形成僵硬肿块,迁延难愈。


    (四)辨证论治


    1.气滞热壅证


    主症: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苔薄,脉数。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常用瓜蒌仁、牛蒡子、天花粉、黄芩、陈皮、栀子、连翘、皂角刺、银花、生甘草、青皮、柴胡等。


    2.热毒炽盛证


    主症: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壮热,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味。常用当归、生黄芪、山甲、川芎、皂角刺、银花、连翘等。


    3.正虚毒恋证


    主症: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益气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常用党参、川芎、当归、白芍、白术、银花、茯苓、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黄芪等

报考条件查询

预约查询
报名热线

全国统一报名专线

19386963380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点击进入>>

投诉建议邮箱:

在线交流 微信公众号